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

「半場無戰事」 書評心得 (Billy Lynn's Long Halftime Walk)














書名:半場無戰事  (Billy Lynn's Long Halftime Walk)
作者:班・方登 (Ben Fountain)
出版者:時報文化出版
初版:2015年4
譯者:張茂芸



這是一個凱旋和平的一天,不過圍繞著這一天的全是戰爭;這是一個歌頌英雄的日子,不過戰爭不見於人心中。

比利平常的日子,就是一個軍人,一個每天都擔驚受怕的軍人,害怕自己會出包,害怕搞出瞬間陣亡的大包。不是開玩笑的,這是戰爭,你今天活著睡覺不代表你看得到明天的太陽。
比利被媒體捕捉到的經典畫面,就是他們被敵方槍火包圍,同袍陣亡的那一刻。好多人訪問他,當時在想什麼,比利心想,當時他哪有什麼想法,在這種時候不就是跟著情況做反應嗎?


我當兵的時候也想過,如果台海發生戰爭,我要如何應對?當然是扮演好我的角色,發揮所學,最重要的是:「想辦法在戰爭中活下來」,所以我操課都很認真,無論刺槍還是體能戰技,我都無保留體力的訓練。但是誰敢保證,手榴彈丟得比別人準、比別人遠,單槓拉得比別人多,跑得比別人快,就一定活得比別人久呢?

比利因為這個事件中的奮勇救人的畫面被電視不斷轉播,因此成了美國人民心中的英雄!
所以他們這一個單位就從巴格達搭機回國,進行一場戰事宣傳的旅程。

「半場無戰事」中的每個人物都很有特色,比利是主角,我們可以看到比利身為年輕人,又身為一個軍人的單純跟服從。整部小說出場許多形形色色、各行各業的人,有注重門票收入的球隊老闆、有在意藝人經紀合約利潤的經紀人,也有崇尚戰爭的路人甲,也有跟英雄表現親熱的女巨星。

諷刺的是到哪一個場合都應該是主角的比利一夥人,卻在每一個場合都感到無所適從,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或等一下被安排要做什麼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場合的安排雖然是以他們為主角,但核心的重點都不是他們本人!

美國跟我們台灣不一樣,台灣目前還是每個男生都要當兵的徵兵制,但是我們目前沒有參與任何戰爭,我想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不希望發生戰爭,因為台灣人都知道,一旦爆發戰爭,我們身處於一個小海島上,沒有人能置身事外。美國是完全募兵制,但印象中卻是一直有參與戰爭的國家,而戰爭都是在國土之外。看過很多電影跟書,都會講到美國透過戰爭獲得的利益,遠比付出的多。當然不可否認的,動機中絕對包含打擊恐怖主義,這我想應該人人都認同。

或許是因為戰爭都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,所以人民需要看到戰爭英雄英勇的那一面,這激勵著人心,也加深了支持戰事的力度,代表著美國是勇敢的。人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,卻不知道戰爭如何殘酷!而人民需要什麼,就會有人提供什麼,因為有需求,就會有供應,也就會產生利益。所以;軍人變成公關,戰爭變成寒暄,陣亡的勇士變成經濟貨幣。

最後比利一夥人完成任務,準備回到戰區,比利自己也不確定是不是還能活著會來,再見到剛剛激情邂逅的女友。

希望還有看到比利的一天!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